新能源之战 从小县城踏出叱咤国际的巨无霸
时间:19/12/24


国之栋梁,铸就大国之材!《大国之材》栏目聚焦材料界学术泰斗、行业领军人物,通过大型系列纪录片、系列丛书、视频访谈、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见证中国材料人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的成长轨迹,记录中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的发展史。


《大国之材》分为《人物篇》、《企业篇》、《行业篇》等,包括《院长来了》、《对话》等子栏目,分别从不同视角记录充满智慧的材料人的故事。


他坐着听人讲话时的形象是,嘴唇紧抿,神情冷酷专注。


他是天齐锂业的掌门人蒋卫平,或许强者的姿态就是如此。


这个出入各种场合都是身着正装,平头白发的男人被媒体称为世界顶级能源争夺战的神秘中国人。


其实,蒋卫平并不神秘,只是他的经历渲染着几分传奇色彩。


他偶然间接手一家濒临倒 闭的锂盐厂,短短十余年间,在锂行业玩转得风生水起,成为全球头部玩家。这位干练的企业家保守中带着干脆利落的铁腕。他通过巧妙地间接持股,将当时全球品质最高、储量最大的固体锂辉石矿的持有者并且垄断中国80%精锂矿的泰利森转为麾下。


天齐锂业逐步蚕食全球锂业的市场份额。2018年,他又以一次破釜沉舟的气势收购世界第一大金属锂生产商SQM23.77%的股权,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在锂电池产业,优质的资源对行业的发展非常重要。”蒋卫平说。


恰好,中国迎来了新能源产业爆发的时代,身处全球锂需求最大的市场,蒋卫平背上了他的使命。这个世界顶级能源争夺战的中国人,成就的不止是他的企业,还有中国的锂行业。


与“锂”结缘


人的一生会经历很多事情,留下很多烙印,谁也无法意料哪一个烙印会突然成就自己,蒋卫平亦然。


蒋卫平年轻时未曾想过闯荡江湖。大学毕业后,留在体制内。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下过机械厂,入职过以科技高、中知识分子组成的四川省九三学社,后来又回到了农业机械厂。


做了10多年的农机销售工程师,本以为自己中规中矩的走下去,但那颗不甘平凡的心最终还是战胜了他。


江湖上,有了蒋卫平的影子。


初出茅庐的蒋卫平并没有一步跨入让他搅动风云的锂业。


但凡创业的人,都是瞄准了当时最挣钱的行业一头扎入其中。但蒋卫平却视而不见,抱着膀子把眼光瞅向了贸易行业。


正是在贸易这个行业,蒋卫平与锂业产生了交集,他首次接触到了锂盐。


锂盐的出现搅动了蒋卫平的种种思绪。当时的日本已经开始进行初级一代的锂电池研发,工科出身的蒋卫平对化学元素周期表研究后发现,“锂”在核爆 炸里起到控制速度的作用。


“锂”是制造锂电的上游材料,蒋卫平隐隐感到,“锂”的前景十分广阔。


想要进入锂业的种子,在蒋卫平心里埋下。


1992年,一家县属锂盐企业因经营不善,连年亏损,处于资不抵债的境地。


蒋卫平感觉到,机会来了。蒋卫平通过竞争性谈判整体并购了这家风雨飘摇的锂盐企业,1997年企业更名,“天齐锂业”。他雄霸全球锂业的开关,在这一刻启动。


然而对于锂业的门外汉蒋卫平来说,艰苦的“战斗”刚刚打响。


最初的日子是摸着石头过河,蒋卫平依靠精准敏锐的直觉指引着这家新企业的前进方向。蒋卫平的风格是大刀阔斧的,当时留下的是一堆落后的生产设备,作为国内在锂电行业“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蒋卫平意识到设备的重要性,他抽出资金对设备进行升级改造,提升生产产能和效率。


生产设备“大换血”后,其他方面的“换血”也同步进行,蒋卫平调整管理方式,引入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优化产品结构,加大研发力度,拓展市场份额。


6年后,摇摇欲坠的企业变成了羽翼渐丰的天齐锂业,扭转亏损变盈利近千万。


2010年,天齐锂业在中小板上市的钟声于深交所敲响,全球锂业风起云涌。


虎口夺食


进入锂业的蒋卫平不甘心偏安一隅,在3C电池及动力锂电池的需求放量下,锂行业的生机勃勃燃起蒋卫平大干一番的壮志雄心。


从全球的锂资源分布来看,61%是盐湖卤水锂,34%是矿石固体锂,其中锂矿石主要被国外垄断。


作为锂电产业的基础元素,锂被誉为21世纪的“能源金属”和“推动世界前进的元素”。蒋卫平意识到,在全球新能源(电动)汽车及储能需求的快速增长的背景下,全球锂电池特别是动力锂电池行业发展的黄金期到了。


掌握锂资源才能掌握战略命运!


彼时尽管我国拥有巨量的锂资源,但却仍然严重依赖进口。如四川甘孜州的甲基卡山,拥有全球第二、亚洲第一的锂矿资源,但受到开发技术等限制,包括天齐锂业在内的两家上市公司都没有在甲基卡开采锂矿,中国锂资源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内开采量仅占全球总产量的5%左右。


2017年度全球锂矿供应商占比情况

数据来源:Roskill报告,天齐锂业年报整理


中国碳酸锂企业的出路是依赖进口原材料,相关数据显示,中国碳酸锂企业80%是从澳大利亚泰利森进口原材料锂辉石进行加工。


而彼时全球主要的锂资源开采掌握在美国雅宝、美国FMC、智利SQM和澳大利亚泰利森四家公司手里。有数据显示,这四家合计约占全球90%以上的市场,议价能力极强。


其中,澳大利亚的泰利森,掌控着全球品质最高、储量最大的固体锂辉石矿,中国市场几乎被其垄断,约80%的锂精矿来自这里。2012年,垂涎已久的全球锂化工巨头、美国洛克伍德欲以每股6.50加元的价格将泰利森100%的股权收入囊中。


中国作为当时世界上锂制品消耗量最大的国家,市场份额占得半壁江山,如果洛克伍德此举得逞,中国锂制品价格的命脉将被人捏住,市场游戏规则将因此改变。


“在资源为王的时代,中国的锂业不能受制于人。”站在沉浮的锂业市场,蒋卫平想要握住规则制定的主动权。


事实上,收购泰利森早已列入了蒋卫平的计划表。不过,洛克伍德的突然插手打得蒋卫平措手不及。一边是总资产400亿元人民币的美国大公司,另一边则是营收不到16亿元的四川小企业,资金实力上的悬殊让旁观者对蒋卫平投以嘲讽的眼神。


蒋卫平选择背水一战,硬碰硬不行,他设计出一套迂回战术。蒋卫平通过设立的一家叫文菲尔德的企业上市,并通过它在二级市场和场外交易获得了泰利森19.99%的股权,成为泰利森的重要股东之一。随后以高出洛克伍德15%的价格提出收购剩下的80.01%的股份的计划,在高价下,泰利森的天平倒向文菲尔德。傲慢的洛克伍德认为天齐集团拿不出足够的资金完成收购,并没有继续加价。岂料天齐集团联合另一家中资企业一举拿下了泰利森100%的股权。


2015年,泰利森51%的股权被注入天齐锂业。天齐锂业一跃成为仅次于雅宝、SQM的全球第三大锂化工品供应商。


收购泰利森,蒋卫平押上了企业的全部有效资产和自己的全部家产。但站在全球锂业第一梯队,蒋卫平并未满足。2018年,天齐锂业再次新增并购贷款35亿美元,终以每股65美元的价格完成SQM的23.77%股权购买交易,成为其第二大股东。


至此,天齐锂业同时拥有了全球最大最优的阿塔卡玛盐湖资源和最低生产成本的优势,强势地站在了全球锂业头部玩家的位置。


更远目光


天齐锂业的年报显示,天齐锂业是中国和全球领先的以锂为核心的新能源材料供应商,目前已经形成地域覆盖澳大利亚和中国,以成都为管理、贸易和研发中心,以澳大利亚和中国甘孜州为资源基地,以四川射洪、江苏张家港、重庆铜梁和澳洲奎纳纳为加工基地,辐射国内外的企业集团架构。


根据锂行业数据权威咨询机构Roskill在2018年6月发布的Roskill报告,按2017年度销售收入计算,天齐锂业是世界第二大以及亚洲最大的锂生产商,亦为中国唯一通过大型、单一且稳定的锂精矿供给实现自给自足的锂化合物及衍生物生产商;按2017年的产量计,天齐锂业是世界第三大以及亚洲和中国最大的锂化合物生产商。


2017年全球的锂化工产品生产商的市场份额

数据来源:Roskill报告 天齐锂业年报整理


一个国际锂业巨头俨然成型。


或许,成就蒋卫平的是来自于实业报国的情怀。“不断满足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对锂产品的需求,为把我国打造成新能源汽车强国的宏伟目标保驾护航。”,蒋卫平说。


碳酸锂最大的潜在市场在新能源汽车,我国已制定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相关规划。工信部部长苗圩公开宣布,计划到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占比为8%,2020年则提高至10%。


根据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锂业分会的预测,随后于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受到新能源尤其是电动车领域推动,可充电电池的锂消费量自2017年至2027年预计将取得每年27.2%的增长,2027年达到122万吨碳酸锂当量。如果新能源行业的增长速度快于当前预测,则锂消费量将有相当大的短期及长期增长潜力。


相关机构预测,保守估计全球2020年新能源车达到500万辆,按照每辆车需要40kg碳酸锂计算,2020年新增需求20万吨。


顺应未来市场需求,蒋卫平已经开始布局。


以射洪、张家港、重庆三大制造基地,装备产能达到国内第一,产品性能指标稳定优异,产品品质高端化。


此外,以澳大利亚泰利森为核心的资源基地,同时布局两期共4.8万吨电池级氢氧化锂生产线项目,瞄准国际三元材料主流市场。


蒋卫平表示,要以最高的标准建设最先进的产线,做出最优质的产品。


横向的棋子刚落,蒋卫平又开始了纵向布局。


今年3月12日,天齐锂业披露出资近5000万元购得厦钨新能源3%股权,厦钨新能源是国内主要的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生产商。


“现在的竞争已经是产业链的竞争了,技术发展的速度很快,你得知道下游伙伴的需求方向是什么,我们再配合下游进行材料的改良和研发,形成上下游联动,使彼此的合作上升到新的层次,深度协同。”蒋卫平说。


天齐锂业的下一幅蓝图,或许在他心里已经勾勒出来了。


"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来源于图虫创意

0
相关文章
相关留言
写留言...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米格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