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多孔聚合物 (Porous Organic Polymers, POPs) 是由碳、氮、氧、氢等原子组成的具有高比表面积、发达孔结构、低骨架密度以及优异稳定性的一类新型材料,这些多孔材料在气体分离和储存,能源储存和转化,光捕捉(集光),发光材料,分子传感器等方面得到了广泛应用。近年来,有机多孔聚合物在过渡金属催化研究领域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并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有机多孔聚合物作为过渡金属的配体和载体,文献报道的研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方面,催化活性显著提高和固体催化剂可重复使用,但是对有机反应的区域选择性和立体选择性极少涉及。POPs丰富的孔道结构和孔道的限域效应,是否可以诱导或增强有机反应的区域选择性?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厦门大学詹庄平(点击查看介绍)课题组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有机共轭多孔聚合物,将其与钯配位,该多孔聚合物基本结构单元“邻炔基吡啶”既是金属钯的配体也是载体,在Heck氧化反应中表现出极其优越的区域选择性,直链与支链产物比例最高可达>100:1(ln/br > 100:1)。与其单元结构“邻炔基吡啶”有机小分子配体比较,多孔聚合物直链产物的选择性极大地提高,表明POPs的孔道限域效应增强了Heck反应的区域选择性。
联烯有多个反应位点,联烯的硅氢加成反应会生成多种区域选择性产物,获得单一产物的关键在于调控反应的区域和立体选择性。采用过渡金属/有机小分子配体选择性调控联烯的硅氢加成反应已有许多文献报道,但还未见采用固相催化剂的方法。
最近,他们采用该多孔聚合物负载钯,调控联烯的硅氢加成反应,高选择性得到3位烯丙基型硅化产物。该反应条件温和,金属钯的用量低至200 ppm,具有良好的官能团容忍性和宽泛的底物范围,聚合物配体可循环使用。再次证明了POPs的孔道效应具有调控有机反应区域选择性的功能。
相关工作发表在Chemical Communications 上,第一作者是姜亚楠博士,该研究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A conjugated microporous polymer as a recyclable heterogeneous ligand for highly efficient regioselective hydrosilylation of allenes.
Ya-Nan Jiang, Jia-Hao Zeng, Ying Yang, Zhi-Kai Liu, Jun-Jia Chen, Ding-Chang Li, Li Chen, Zhuang-Ping Zhan
Chem. Commun., 2020, 56, 1597-1600, DOI: 10.1039/c9cc09387g
导师介绍
詹庄平 教授
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教育经历:
1995/9 - 1998/7,杭州大学,有机化学,博士
1988/9 - 1991/7,南开大学,有机化学,硕士
1981/9 - 1985/7,杭州大学,化学,学士
工作经历:
2001.12 - 至今,厦门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1999.2-2001.11:台湾清华大学,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后。
1993.7-1999.1: 浙江工业大学,化工学院,副教授
1985.9-1988.8:浙江师范大学,化学系,助教
研究领域:
1) 异相催化:新型多孔有机聚合物材料配位金属催化剂的设计、合成与应用;
2) 有机合成:基于炔丙醇和炔丙基腙为原料的杂环化合物新合成方法研究;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4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