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几个月前,新冠肺炎刚开始在国内扩散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口罩等个人防护用品变得极为紧张,不少人不得不自制防护用品。下面这些图看起来很滑稽,但在病毒的滔天凶焰下,小希却笑不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随着疫情的蔓延,包括口罩在内的个人防护用品供不应求成为了世界性难题。比如日本为全国所有居民每家发放2个“布”口罩,洗涤重复使用。当前疫情最严重的美国,卫生局局长(Surgeon General)Jerome Adams甚至亲自录制视频,教大家如何在家用布做“口罩”。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不禁要问,这些布口罩、自制口罩到底能不能起到防疫效果呢?还是让科学家们帮你解答这个疑惑吧。近日,美国芝加哥大学Supratik Guha课题组在ACS Nano 杂志上发表文章,通过测试15种家庭中常见的天然和合成布料,如棉布、丝绸、法兰绒(一种绒面的棉/毛织物)、雪纺绸(一种通常用于晚礼服的薄纱织物)及其组合,最终发现,在家做口罩的最佳方案竟然是——“混合双打”。
最佳口罩过滤示意图。图片来源:ACS Nano
人们打喷嚏、咳嗽甚至正常呼吸会产生飞沫,其中液滴大小不一,较大的液滴由于重力而沉降,移动距离不超过1-2米,而较小的则以气溶胶(主要由小于5微米的液滴组成)形式悬浮在空气中,小于1微米的气溶胶在环境中的停留时间甚至可达8小时以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过滤气溶胶的主要有五种方法:重力沉降、惯性碰撞、拦截、扩散和静电吸引。根据YY0469-2004《医用外科口罩技术要求》标准,医用外科口罩应由两层纺粘无纺布(聚丙烯)和中间熔喷无纺布(高熔聚丙烯)组成,对平均颗粒直径为(3.0±0.3微米)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气溶胶的过滤效率不低于95%。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利用哪种生活中常见材料自制的口罩防护效果更好呢?研究者们设计了如下的实验装置,通过商用氯化钠(NaCl)气溶胶发生器产生几十纳米到10微米大小的气溶胶粒子,用风扇模拟人们呼气,将气溶胶粒子吹过口罩材料。测量材料前(7.5厘米)后(15里面)气体中颗粒的大小和分布,来比较这些自制“口罩”的拦截效率。
实验装置示意图。图片来源:ACS Nano
在测试的棉布、丝绸、法兰绒、雪纺绸材料中,密织棉布(600 TPI [1])、4层丝绸以及中间填有棉花的棉布口罩(类似咱们冬天带的布口罩),防护效果相对较好,但依旧达不到医用外科口罩的要求,更不用说N95口罩的标准了。
不同织物过滤效率测试。图片来源:ACS Nano
到这就结束了么?买不着口罩聊胜于无?研究者可不这么想,静电吸引是过滤气溶胶的方法之一,而静电作用在织物之间普遍存在。因此,将两层不同材质的织物组合在一起,比两层同种织物具有更好的过滤效果。果然,棉布与雪纺绸的组合以微小优势胜出,性能竟然接近N95口罩。用天然丝绸或法兰绒代替雪纺绸,也能产生类似的效果。
不同织物组合的过滤效率测试。图片来源:ACS Nano
在性能优异的自制口罩中,棉起到了机械屏障的作用,而雪纺绸和天然丝绸或法兰绒,可以起到静电屏障的作用。双层保护,更加放心。因此,如果下次再买不到口罩,自制的秘诀是,将两层不同材质的织物组合在一起使用,“混合双打”更安全。
当然,小希觉得这个技能以后永远没有再用上的时候才好!
注[1]:TPI,织物密度单位,每英寸线数,比如我们常用的被单和床罩,多为60~120TPI。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Aerosol Filtration Efficiency of Common Fabrics Used in Respiratory Cloth Masks
Abhiteja Konda, Abhinav Prakash, Gregory A. Moss, Michael Schmoldt, Gregory D. Grant, Supratik Guha
ACS Nano, 2020, DOI: 10.1021/acsnano.0c03252
(本文由小希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