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正在北京举行,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接受央广网记者专访,畅谈蚌埠如何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
全国人大代表、蚌埠市市长王诚
央广网:王市长,作为一名全国人大代表,参加今年的“两会”,请谈谈您的履职感受。
王诚: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的“两会”会议中指出,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要把为民造福作为最重要的政绩。
今年的全国“两会”,是在我们抗疫斗争取得重大战略成果的形势下召开的。经历了抗疫“大考”,我们对“人民”这两个字的理解更深刻了,我们对自己的城市更增添了深深的情怀。
蚌埠市位于淮河之畔,这里的百姓对脚下的土地有着特殊的感情。常言说,“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7300年前,先人就在这里依河而居,双墩遗址出土的刻画符号被考证为我国文字的最早起源之一。4200年前,大禹创新使用裂石法,劈山导淮,“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被证实就发生在蚌埠西郊的涂山脚下。2200年前,楚汉相争、决战垓下,开启了汉王朝四百年基业。这里,“水抱山环、风光旖旎”,千里淮河奔腾而过。
蚌埠既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同时也是一座活力迸发的创新之城。几千年前,大禹创新方法成功治水,不仅造福了万民,也给蚌埠人的骨子里留下了创新的基因。
央广网:我们注意到,“创新”成为今年全国“两会”的热词。无论是谈抗疫,还是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代表委员们都频频提到这个词。作为来自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主体城市之一蚌埠的全国人大代表,您有什么样的体会?
王诚:现在蚌埠市拥有14所驻蚌高校,汇聚了中国兵器214研究所、中国电科40/41所、蚌埠玻璃研究院等一批国家级院所,创新资源在省内仅次于合肥。
近年来,蚌埠市委、市政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和工业强市战略,紧抓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合芜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两大“国字号”战略机遇,接连取得了超薄电子触控玻璃连续刷新世界纪录、中国首片8.5代TFT-LCD玻璃基板产品在蚌埠正式下线、制成中国首片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高效模组、全面掌握聚乳酸全产业链技术等创新成果。
创新,正在成为蚌埠全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的核心竞争力。
央广网:“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是蚌埠发展新的产业坐标和超市定位,请您介绍一下实现这一目标的发力点在哪里?
王诚:今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已经在多个场合强调了发展新材料产业的重要战略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赋予的机遇,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抓紧布局数字经济、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着力壮大新增长点、形成发展新动能。在山西考察时强调,大力加强科技创新,在新基建、新技术、新材料、新装备、新产品、新业态上不断取得突破。
蚌埠是蓬勃崛起的材料之都,是国务院确定的中部地区26个老工业基地城市之一。蚌埠的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是我们珍藏多年、发展多年的“王牌”“看家宝”,在全球、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是我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力量。
国家玻璃重点实验室
蚌埠素有“玻璃城”美誉,曾先后被国家部委授予玻璃新材料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示范基地、硅基新材料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新型显示产业集聚发展试点城市等荣誉。
近年来,蚌埠市立足多年来打下的产业基础,确立了硅基、生物基新材料这两个龙头产业,依托企业退市进园推动转型升级,取得了一定成效。目前,全市已建成省级硅基新材料产业集聚发展基地、硅基材料安徽省实验室等重要平台,拥有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以生物基材料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初步构建了硅基新材料新型显示、光伏玻璃、特种玻璃产业链和泛石英材料产品群“三链一群”产业体系和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呋喃聚酯(PEF)、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为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四聚”产业体系,“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正蓄势待发、厚积薄发。
世界最薄0.12毫米玻璃
我们依托蚌埠玻璃设计院、凯盛科技、华光光电等产业龙头,大力发展硅基新材料产业,0.12毫米超薄电子触控玻璃刷新世界纪录,超薄触控玻璃关键技术与成套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获中国工业大奖,超薄浮法玻璃获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全国首块完全自主知识产权8.5代TFT-LCD玻璃基板在蚌埠成功下线,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荣获世界制造业大会创新产品金奖。蚌埠高新区硅基新材料基地连续两年被工信部评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五星级示范基地。
特别是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电池产品,光电转换效率居各种薄膜太阳电池之首,可广泛应用于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农业、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建筑外墙材料等领域,赋予了建材自我发电的功能,有“挂在墙上的油田”的美誉。
前期我们已经在全市分别选取企业、园区、城市基础设施开展了三轮应用试点,取得了良好成效。2018年安徽省运会主场馆——蚌埠奥体中心建筑表面就大量使用铜铟镓硒薄膜太阳能组件,场馆照明基本自给自足。该产业已经具有“万亿级”发展的潜力。
现在在安徽,乃至中国、世界,提到蚌埠,就能想到硅基、生物基新材料,提到硅基、生物基新材料就必然想到蚌埠,硅基、生物基已经成为蚌埠在安徽的“产业地标”。
有了硅基、生物基新材料产业的“加持”,蚌埠发展前景更加广阔、发展思路更加清晰。
央广网:参加今年的全国“两会”,您带来的建议是不是也跟蚌埠的产业发展有关?
王诚:是的,我带来了关于禁塑的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有序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产、销售和使用,积极推广可循环易回收可降解替代产品,增加绿色产品供给,规范塑料废弃物回收利用,建立健全各环节管理制度,有力有序有效治理塑料污染。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今年初,国家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塑料污染治理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20年底,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城市建成区的商场、超市、药店、书店等场所以及餐饮打包外卖服务和各类展会活动,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集贸市场规范和限制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到2022年底,实施范围扩大至全部地级以上城市建成区和沿海地区县城建成区。到2025年底,上述区域的集贸市场禁止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全国全面禁塑已经正式提上议事日程。
浮法玻璃生产线
央广网:那禁塑以后,石油化工塑料袋不能用了,用什么来替代?
王诚:这个问题,就要说到我们“蚌埠答案”了。就是蚌埠生产的绿色、环保、可降解聚乳酸生物基新材料制品,这是我们应对“白色污染”的“蚌埠方案”。作为目前全国首个且唯一一个以生物基材料为特色的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我们近年来一直致力于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目前已全面掌握了国际领先聚乳酸上下游产业生产技术,2019年就建成了全国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成功试车投产年产5000吨乳酸、3000吨聚乳酸产业化示范线,首批聚乳酸产品在蚌埠正式下线,产业已进入扩能提升阶段。同时,我们积极扩展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和产品门类,已经形成了以聚乳酸(PLA)、聚丁二酸丁二醇酯(PBS)、呋喃聚酯(PEF)、聚羟基脂肪酸酯(PHA)等为代表的的生物基新材料“四聚”产业体系,产品涵盖可降解购物袋、纺织、日用品和建材等多个门类,都是环保、无毒产品,未来市场前景极好,安徽省政府也出台专项政策扶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
从去年开始,我们在全省率先开展了推广试点,效果非常好。
以聚乳酸为原料的纱线生产线
因此,我建议国家出台专项政策,大力支持生物基新材料产业发展,同步依托蚌埠等地建设国家级产业示范基地,打造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和产业生态,保障禁塑后替代产品的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同步设立国家级产品检验监测中心,为全球行业标准制定话语权,抢占全球市场先机。
央广网:您提到要抢占全球市场先机。蚌埠在推进打造“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这一产业地标方面,还有哪些“软实力”?
王诚:蚌埠是干事创业的淮畔宝地。蚌埠之所以能留下“走千走万,不如淮河两岸”的美誉,不仅是因为这里冷暖适中、四季分明,也不仅是因为这里山水相连、物阜民丰,更多的是因为这里传承着创业精神,萦绕着创业氛围。
蚌埠是全国文明城市,是2019年度中国经济营商环境十大标杆城市,连续两年安徽省“四最”营商环境考核全省第1,我们有“项目定了干,一切手续我来办;项目开了工,一切服务我跟踪;项目投了产,一切困难我来管”“三个一切”服务理念,我们有“周分析调度、月督查推进、季观摩考核”调度推进工作机制,我们有““文不过夜、事不隔天、议不过周”的效率保障,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为来蚌投资兴业的企业家和各类人才提供最好的服务。
央广网:我们知道,蚌埠地处我国南北地理分界,优越的区位优势是否能成为蚌埠加快发展的动力?
王诚:蚌埠是融通南北的枢纽核心,是国家确定的综合交通枢纽、全国物流枢纽载体城市。蚌埠港是千里淮河第一大港,京台、宁洛高速公路,京沪、京福高铁在蚌埠交汇,民用机场加快建设,便捷的交通条件可以半小时到合肥、南京,2小时到上海,3小时到北京。与此同时,蚌埠还是国家确立的淮河生态经济带区域中心城市,是安徽省委、省政府明确支持建设的淮河流域和皖北地区中心城市。
世界首条千吨级聚乳酸纤维生产线外景
在安徽整体纳入长江三角洲一体化的新局面下,蚌埠正迎来发展的崭新机遇,由于自身独特的地理区位,合肥、南京都市圈、淮海经济区的辐射效应在此叠加,区域协同发展迈入了新阶段。
当前,我们正按照安徽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全力打造“双千亿”“产业-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生态”,打响“创新之城·材料之都·制造高地”这张亮丽的名片,使蚌埠跃上创新发展的新高地。(记者孙叶 徐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