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氧亚硝基阴离子近红外磷光探针的构建及NO/O2•-交互作用可视化研究
时间:20/05/26

一氧化氮(NO)和超氧自由基阴离子(O2•-)是生物体内极其重要的活性物质,它们参与了细胞内多种生理和病理过程,例如氧化损伤、细胞信号传导和免疫应激等。有研究表明,细胞内的NO和O2•-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们存在着交互作用(crosstalk),能够以极快的反应速率迅速扩散并生成过氧亚硝基阴离子(ONOO-),并且该过程不需要酶的催化。早期的研究报道ONOO-是一种高活性的活性氧物质,与肝损伤、神经退行性疾病、阿尔兹海默症、关节炎、癌症和炎症等疾病密切相关。然而,ONOO-的具体作用仍存在争议,而且由于其难以捕获的特性,包括寿命极短,稳态浓度低,以及反应活性高,使得人们对NO和O2•-之间交互作用的研究进展缓慢。因此,通过构建ONOO-响应的分子探针对研究NO/O2•-在体内的交互作用机制、生理和病理作用均具有重要意义。

近日,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巢晖教授(点击查看介绍)研究团队报道了一种靶向溶酶体的金属铱(III)配合物近红外磷光探针(Ir-NIR),具有快速响应性、较高的灵敏度、优异的选择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等特点。该探针可通过对ONOO-的监测实现对细胞内NO/O2•-交互作用的可视化。


值得一提的是,Ir-NIR不仅可以示踪细胞外源性/内源性ONOO-,还被成功应用于药物APAP诱导肝损伤模型所产生的ONOO-的检测,从而揭示了ONOO-水平与药物所致肝损伤之间的密切关系。以上结果表明,Ir-NIR有望作为一种新的辅助性工具,探索NO/O2•-相互作用的化学生物学机制,并可在临床前研究中用于药物性肝损伤的监测。

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Analytical Chemistry 上,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中山大学博士研究生吴伟俊张程,通讯作者是中山大学巢晖教授。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1525105, 21778079)和教育部(No. IRT-17R111)等项目的资助。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Lysosome-Targeting Iridium(III) Probe with Near-Infrared Emission for the Visualization of NO/O2•- Crosstalk via In Vivo Peroxynitrite Imaging

Weijun Wu, Cheng Zhang, Thomas W. Rees, Xinxing Liao, Xu Yan, Yu Chen, Liangnian Ji, Hui Chao*.

Anal. Chem., 2020, 92, 6003-6009, DOI: 10.1021/acs.analchem.0c00259

导师介绍


巢晖教授,中山大学化学学院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2015),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6)和广东特支计划“百千万工程领军人才”(2015)。主要从事基于金属配合物的生物荧光探针和抗肿瘤、抗菌药物研究。在Chem. Soc. Rev., Coord. Chem. Rev., Nature Chemistry, PNAS, Angew. Chem. Int. Ed., Biomaterials, Chem. Sci.等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80多篇,论文引用7000多次;申请中国发明专利17件,授权13件;参编专著教材7部。2005年获中国化学会“青年化学奖”,2011年获广东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第二完成人),2012年被评为南粤优秀教师,2012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第三完成人),2014年获宝钢优秀教师奖。目前担任中国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化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化学会化学生物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Scientific Reports编委、Journal of Inorganic Biochemistry编委。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15309


0
相关文章
相关留言
写留言...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米格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