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一流大学建设】精准导向、校院联动,构建科技创新发展内核,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
时间:18/05/23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鲜明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东北大学建校95年来,传承“自强不息、知行合一”的校训精神,践行“学术上求真、探索中求异、实践中求新”,始终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同向同行,以创新科技引领国家强盛,形成了厚重的历史传统与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构建了以工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生态,形成了影响广泛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办学特色,建立了“基础研究—技术创新—研究成果转化—促进基础研究”的创新体系以及一流的科研平台,取得了系统性的创新成果,引领了若干领域的学术发展和产业进步,为我国冶金工业等流程工业的绿色化与智能化起到了示范领跑作用。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在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过程中,面对新一轮的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在国家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学校科研工作要紧紧抓住这个大有可为的战略机遇期,在学校“系统规划、精细管理、工程控制、高效创新”的工作理念指导下,认真贯彻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各项决策部署,深入落实学校一流大学建设方案,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社会服务能力和推动文化传承创新为根本,坚持政策精准导向,强化科技创新布局,优化科技管理体系,搭建校院联动攻关机制,构筑服务“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推进科技水平发展与提高科技指标产出的“四梁八柱”整体科技创新繁荣体制机制改革,写好东北大学新征程中科技创新发展的奋进之笔、得意之作。

一、坚持政策精准导向,释放科技创新活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作为战略主攻方向,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为目标,相继出台《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行动方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关于推动国防科技工业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意见》等一系列重大改革文件。这些重大文件的出台为推动基础研究和技术创新提供了坚实可靠的政策支持,必将有力地促进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取得新突破,增强关键核心技术、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的创新能力。

   学校科研管理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蓝本,立足东北大学科研实际,强化基础研究,坚持问题导向,注重政策引领,鼓励自由探索,破解制约科技创新发展的各种机制障碍,凝聚各项促进科技能力提升的资源要素,进一步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大力提升学科协同创新能力,力争构筑大平台、凝聚大团队、承担大项目、形成大成果。一是以提升自主科技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项目推动和学科引领相结合,以一流大学建设评价标准关键科技指标为导向,遵循“全面考查、科学评价、目标管理、动态支持、绩效激励、优胜劣汰”原则,制定出责权利相支撑的一流大学建设实施细则,通过定性评价与定量考核确认项目绩效,并依据绩效评价结果开展动态支持,努力确保一流大学建设经费投入产出比质量,增强科研政策的引导力与激励性,进而激发学校整体科技创新发展活力。二是以增强基础创新能力为目标,坚持科研强校思路,支持各类科技基地、实验室建设,试行符合新时代发展特点与需要的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管理制度,提升中央基本科研业务费在项目培育、队伍建设与成果创生中的引领作用。三是以服务产业升级、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为目标,构建主动出击与重点突破的开放型科技合作战略,统筹政府、企业、协同创新中心与各类型研究院资源,扩大横向项目规模,提高专利申请、转让数量与质量,加快新型科技成果转化实体建设,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专业化、系统化、规模化发展。

二、强化科技创新布局,培育发展新增长极

   推进一流大学与一流学科建设必须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必须构建与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相称的科技支撑体系,必须形成推动一流大学、一流学科涌现的科研组织模式与学术创新基地。强化科技创新布局,重点在于完善“两个保障”“两个增长极”的学校科技创新生态。

坚持以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水平科研团队、科技基地为保障,重点完善基础研究布局,建设高水平研究基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优化运行管理机制,强化评估考核机制,提高研究国际化水平;着力破解基础科学研究优势学科不足,高层次人才储备不够,创新群体承担能力不强,国家重大课题、重点研发项目承担范围窄化等问题,不断厚植科技创新发展动能,推动基础科学研究与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拥有一批世界公认大师和国际上有重要影响力的著名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部分领域形成“东大学派”。

   坚持以促进产学研合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动军民融合实现国防科技跨域发展为两翼,形成科技创新发展新增长极。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方面,要优化管理职能,创新管理体制,完善运营体系,创新运营机制,建立科转载体,创新服务模式,加强协同创新,积极参与国家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着力推进成果转化。在军民融合发展方面,要以国防领域重大战略需求为牵引,瞄准国防科技前沿问题和共性关键技术,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国防科技服务支撑体系建设,优化资源配置,形成支撑国防科技发展的基地网格,培育特色团队,承担重大国防项目,建立军民技术转化平台,努力实现装备落地。

三、优化科技管理体系,推进科技机制改革

   推进科技水平发展与提高科技指标产出要求进行关键环节突破,核心在于以优化科技管理体系推进科技体制机制改革,构建“服务学科、服务学术、服务学者”的科技管理服务体系。

   一是加强科技服务信息化建设,构造以“国家项目、工业合作、国防科研、战略发展、运作管理”等为要素的全新科技管理服务体系,探索链条性全方位的产学研管理转化机制;二是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评价、分类评价与人事制度体系建设的内在衔接与深度融合,优化《东北大学科学技术奖励暂行办法》《东北大学科研绩效核算办法》等相关制度,树立以重大成果、重大项目、重大突破与重大贡献为核心的绩效评价导向,有效发挥政策的激励作用;三是面向战略需要,坚持质量导向,加强项目培育,完善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资助体系,推行一流大学学科建设任务与科技评价联动机制。

四、提升科研育人合力,打造协同创新高地

   提升科研育人合力,基础在于构建校院联动、部处配合的科技信息互动平台,关键在于树立以学科发展推动科技成果创新的大科技工作理念,重点在于建设若干解决重大科技问题的协同创新团队,进而发挥以科技成果服务教学工作,以科学精神强化大学精神的科研育人职能。

   科学技术处作为学校科技服务管理工作的归口单位与协调统筹单位,以做好学校“2018科技创新年”各项工作为突破口,一是以重大科技指标突破为目标,强化“服务、管理、谋划、整合”工作职能,着力完善符合学科发展与科技创新的校院联动工作模式,形成推动协同创新的知识管理机制与创新工作体系;二是落实学校深化综合改革要求,积极与学校各部处通力合作,制定与坚持统一的政策导向,构建与学校人事制度与分配制度改革相融合的科技管理制度;三是建立与落实学院联系人制度和部处联系人制度,加强校院联动,改进科技管理工作作风,提高服务质量,增强师生科技服务满意度与获得感。

   2018年是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更是东北大学全面推进一流大学建设的实干之年,全校科技工作者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状态,撸起袖子加油干,努力构建适应一流大学建设的全新科技创新体系,为支撑学校新时代各项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0
相关文章
相关留言
写留言...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米格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