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5月25日至29日,由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和浙江省材料研究学会共同主办的第三届先进材料微结构与性能国际研讨会暨40周年院庆材料创新论坛在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花港海航酒店等地隆重举行。来自国内外120多个高校、研究院所和材料企业等材料领域的院士、教授、学者、学生600余人注册参会,会议得到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Materials Today Nano期刊、浙江省新材料产业协会、Mikrouna、Thermo Fisher Scientific、Verder Scientific, Horiba Scientific、Orient KOJI、Edinburgh Instruments、DENS Solutions的大力支持。本次会议也是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40周年重要学术活动之一。正值浙江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成立40周年之际,近千名海内外校友代表返校参加院庆活动的同时也积极参加各分论坛的相关会议。
5月27日上午,会议开幕式正式举行,中国科学院院士、浙江大学学术委员会主任张泽在开幕式上致辞。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和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Robert O. Ritchie以其在材料科学、断裂力学和疲劳裂纹扩展方面的研究而闻名,会议上Ritchie院士就结构材料抵抗断裂和疲劳的微观结构机制展开了详细的论述与介绍,并结合人类骨骼、皮肤和牙齿等韧性生动形象地与材料微结构相联系,张泽院士积极提问并与Ritchie院士展开了讨论。比利时皇家艺术科学院院士Gustaaf Van Tendeloo 从电子显微镜与普通光学显微镜的成像原理讲起,介绍了电子显微镜的与众不同。并详细介绍了电子显微镜如何使纳米科学与技术更快、更好的发展,以及目前电子显微学领域的最新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苏州大学功能纳米与软物质研究院院长李述汤主要介绍了其研究团队在纳米材料与技术领域取得的最新研究进展及成果,详细阐述了OLED技术的机遇与所面临的挑战,指出OLED技术具有发展的可持续性与扩展性,在未来产业化发展中具有可观前景,但在设备制造、材料生产等面临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州立大学陈龙庆教授作了题为“Phase-Field Method of Microstructures and Properties of Materials”的报告,主要介绍了相场方法及多尺度模拟方法在材料微观结构演化方面的研究进展及面临的挑战,并以铁电和多铁氧化物畴结构与翻转为例,带大家充分了解相场方法的研究现状与最新发展动态,参会师生纷纷表示获益匪浅。
大会主要共分为材料微结构及原位表征、硅及半导体材料、氧化锌及化合物半导体材料、磁性材料、电介质材料、光子功能材料、氧化物功能材料、光电功能材料、无机纳米材料、储氢和电化学能量存储材料、电池材料、生物表面与界面材料、环境材料、功能微纳复合材料、先进结构和多功能复合材料共15个分论坛。分论坛遍布花港海航酒店、浙江大学玉泉校区、浙江大学紫金港校区等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