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图1 氮杂富勒烯分子在Ru(0001)表面退火前后STM图。(a) 0.01 ML氮杂富勒烯(Scale bar: 40 nm)。(b) 退火至900 ℃后形成的石墨烯岛(Scale bar: 40 nm)。(c) 满层石墨烯(Scale bar: 20 nm)。(d) 满层石墨烯的摩尔斑点以及氮掺杂引入的缺陷(Scale bar: 3 nm)。 |
|
| 图2 Ru上氮掺杂石墨烯STM图。(a),(b) 不同偏压下的氮掺杂石墨烯。浅蓝色虚线框标记同一个摩尔斑点。(c),(d) (a)和(b)中浅蓝色虚线框中样品的高分辨图。绿色和深蓝色虚线框标记的分别是氮掺杂引入的没有空位和有空位的缺陷。 |
|
| 图3 Ru(0001)表面上不同氮掺杂浓度的石墨烯。(a-c)三种不同氮掺杂浓度的石墨烯的STM图:(a) 8.1 × 104 μm-2;(b) 1.7× 105 μm-2;(c) 2.6× 105 μm-2, scale bar均为6 nm。(d) 氮掺杂缺陷浓度随退火次数变化的趋势。(e) 氮掺杂缺陷数量随表面面积的变化。(f) (e)中样品的氮掺杂缺陷数量的百分标准误差。(g)和(h)两种不同生长条件下得到的相同氮掺杂缺陷浓度的分布均匀性的对比,分别对应氮掺杂缺陷的数量和百分标准误差随表面面积变化的变化。 |
|
| 图4 前驱体分子、脱溴以及脱氢环化后形成同素异形体的结构示意图。(a) 四个N原子掺杂的oligophenylene分子。(b) 含有两个噻吩基团的oligophenylene分子的三个同素异形体以及该分子初步脱溴以及进一步脱氢环化后形成的分子结构。 |
|
| 图5 含有两个噻吩基团的oligophenylene分子在Au(111)表面上聚合前后STM图及示意图。(a) 聚合前大面积STM图,(b) 聚合前高分辨STM图以及 (c) 结构示意图。(d) 聚合后大面积STM图,(e) 高分辨STM图(内嵌结构示意图)以及 (f) STM模拟图。 |
|
| 图6 硫掺杂石墨烯纳米带的电子结构。(a) STM图。(b) 在(a)图中的硫掺杂纳米带不同位置处的STS谱。(c) (a)图中硫掺杂石墨烯纳米带不同位置处的价带顶和导带底的位置分布。 |
|
|
图7 Au(111)表面外延生长的单层MoSe2岛的STM图及STS谱。左图:(a) 多个MoSe2岛STM图;(b) MoSe2岛高分辨STM图; (c) 结构图及(d) STM模拟图。右图:(a) MoSe2岛的一个摩尔周期内部三个特征位置的STS谱线;(b) 六边形MoSe2岛各个边界处的STS谱线。其中粉色阴影区域表示DFT计算得到的自由单层MoSe2的电子态密度。 |
|
| 图8 MoSe2岛边界构型与边界态。a:单层MoSe2岛Mo边的原子分辨STM图像。b:DFT计算得到的MoSe2纳米带的结构模型及相应的STM模拟图像。c:计算得到地MoSe2岛两个边的电子态密度谱线和实验测量得到的STS谱线对比。 |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