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应谭蔚泓院士邀请,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李亚栋院士做客我校。李院士与化学生物传感与计量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部分青年教师进行了座谈,他鼓励青年科学家做科研要有“Sharp Eyes, Deep Thoughts(敏锐的目光,深邃的思想)”,勉励大家加强学科交叉合作,做出具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校党委书记邓卫参加座谈会。
座谈会后,李院士在新化工楼D区报告厅作了题为“金属纳米团簇与单原子催化”的学术报告,这是“千年学府论坛—化学生物前沿杰出学者讲座”的第43讲。俞汝勤院士主持报告,校党委常委、副校长蒋健晖教授,化学化工学院院长张晓兵教授等200余名师生倾听了此次报告。
在学术报告会上,李亚栋院士介绍了纳米科技和催化科技的发展历史、机遇与挑战,详细分析了纳米科技相关的诺贝尔奖。他认为科研应该致力于改变人类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发明和创造,应该寻求提高人类认知水平的科学发现。他详细介绍了自己研究团队从无机纳米管、纳米线的合成,到纳米尺度合金、团簇及界面的构建,再到单原子位点催化材料的合成等研究成果,与大家畅谈化学的机遇与挑战。在谈到研究成果的产业化应用时,他为听众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单原子位点催化领域的主要研究进展。
李院士的报告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富有启发性,紧密结合工业生产实际,大大提高了参会师生的学术视野,鼓舞了广大师生的科研热情。一个多小时的报告让大家意犹未尽,多位师生纷纷在提问环节就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与李院士进行了交流互动。
李亚栋简介:
李亚栋,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1986年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化学系,1991年、1998年先后获硕士、博士学位。曾先后于2001年、2008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201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2014年当选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目前担任学术期刊:《Nano Research》《Science China Materials》主编、《Science Bulletin》化学执行主编。主要从事无机纳米材料合成化学研究,目前致力于挑战金属团簇、单原子催化剂以期实现非贵金属替代贵金属催化剂、探索实现催化新反应,解决催化剂均相催化异项化实验室与工业化技术难题。在国际学术期刊包括Science, Nature(及其子刊),JACS, Angew Chem, PRL, Adv. Mater., Nano Letters,等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被他引超40000次(H-index超100)。已先后培养博士生、博士后高级研究人员30余名,1人获国际“IUPAC青年化学家奖”(2005年),4人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人获提名),6人已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8人获“优秀青年基金”、或“青千”等人才称号。
责任编辑:张玉霞
注:转载该文请注明来源:湖南大学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