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来源|网络综合
2018年6月19日,Nature Communications在线发表了北京大学药学院张强教授研究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Single-walled carbon-nanohorns improve biocompatibility over nanotubes by triggering less protein-initiated pyroptosis and apoptosis in macrophages”。
图1.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在线发表页面截图
图2.a和b:基于MTT和LDH的细胞毒性测定均显示碳纳米角(SNH)相比于多壁碳纳米管(MNT1,MNT2)和单壁碳纳米管(SNT1,SNT2)而言具有更低的诱导巨噬细胞毒响应;c:细胞透射电镜结果显示碳纳米材料入胞后均定位于内吞体/溶酶体,碳纳米角(SNH)具有与碳纳米管(MNT,SNT)显著不同的形态特征
碳纳米材料是纳米技术领域的重大突破,自富勒烯(fullerene)被发现以来,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 CNT)、石墨烯(graphene)等具有不同结构特征的碳纳米材料相继涌现,在能源、化工、医疗等领域不断推动技术革新与进步。其中,单壁碳纳米角(single-walled carbon nanohorn, SNH)是一种新型的碳纳米材料,相比于棒状的碳纳米管和片层状的石墨烯,碳纳米角具有独特的球状形态,在多个研究领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基于与碳纳米管在组成结构上的相似性,碳纳米角继承了碳纳米管的诸多理化特性,在生物医学诊断与治疗等方面显示出巨大的潜力,但其生物相容性及安全性依旧未知。如果能够从生物安全性角度阐明碳纳米角与生物机体的相互作用机理,对于这一新型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图3.碳纳米材料诱导巨噬细胞毒性响应的示意图:单壁碳纳米角(SNH)尽管具有与碳纳米管(CNT)相似的结构组成,但具有不同的形态特征。结构组成的相似性显示了SNH与CNT具有相同的入胞特征与诱导细胞死亡机制(焦亡与凋亡的联合作用机制);但是纳米尺度形态差异显示了SNH相比于CNT具有更弱的GPNMB作用特征,更低的内吞体/溶酶体膜扰动,更低的胞内溶酶体应激响应,从而具有比CNT更低的纳米毒性和生物安全性。
该研究系统比较和阐明了单壁碳纳米角(SNH)和碳纳米管(CNT)对巨噬细胞的纳米毒性及生物相容性,详细研究了五种碳纳米材料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特征。发现SNH诱导细胞焦亡、细胞凋亡、蛋白质表达、水解酶渗漏、溶酶体应激、膜紊乱等层级作用机制,揭示了SNH生物安全性及相容性优于CNT的原理。特别是发现一种膜蛋白分子(非转移性黑素瘤糖蛋白B,GPNMB)调控碳纳米载体与细胞作用的新机制,发现了纳米材料诱导细胞毒性响应的新作用靶点,为包括SNH在内的碳纳米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提供了生物安全基础及调控策略。该课题属于纳米生物学领域,研究中所使用的光反射成像技术以及纳米-蛋白相互作用组学技术也为纳米载体的评价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方法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