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ew. Chem.:应力诱导一维金属-有机链的异构化
时间:19/10/30

新型的有机分子和功能性低维材料可在液相或者固相反应中,通过机械应力驱动合成。这种策略为合成新型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广阔的前景。然而该策略在“自下而上”的表合成中却未得到广泛的应用。表面化学通常涉及一维、二维材料的组装与合成,材料与衬底之间的相互作用往往会产生不可忽视的机械应力。因此,在表面化学中,机械应力既可以是影响化学反应的制约因素,也可成为驱动特定化学反应的原动力,用以合成特殊的低维纳米结构。


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吕炯(Jiong Lu)助理教授,与新加坡国立大学化学系的吴继善(Jishan Wu)教授、捷克国家科学院物理研究所的Pavel Jelínek教授共同领导的合作团队,首次报道了在一维金属-有机链状纳米结构(MOCs)中由应力驱动的异构现象,并通过高清晰度原子力显微镜技术(AFM)配合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揭示了异构化的全过程


该研究发现沉积在铜(111)上的DBDMN 分子在室温下与衬底表面发生反应,使处在1,5位的碳与溴原子分离并与表面的铜原子连接成键,形成一维金属-有机链(MOCs)。由于2,6位的-CH3在铜(111)表面呈非平面结构,因此无法直接通过AFM进行高清成像。利用精确的原子操纵技术,将-CH3基团平面外的一个氢原子去除,得到平面化的MOCs。平面化的MOCs可通过经一氧化碳分子修饰针尖的AFM进行成像,表明铜原子与原先溴原子所在的1,5位与DBDMN的碳原子配位键合。利用原子操纵技术与高解析度AFM成像可以发现,所获得的MOCs可在数小时内于室温条件下发生骨架重排,原先与DBDMN分子键合的铜原子在1,3位之间发生了移动,形成了异构化的MOCs。通过结构分析可以提出结构可能的弛豫机理,并通过理论计算反应来进一步验证。结果发现MOCs的异构化是由系统应力所驱动。密度泛滥理论计算结果表明,在考虑铜(111)衬底作用的情况下,异构化的MOCs具有更低的系统总能量(-0.28 eV)。此外理论计算还揭示了异构化的两步关键的过程,包括(1)快速1,3位的氢原子位移以及(2)1,3位的碳-铜键的消除与重建 。


由于应力广泛存在于多种低维纳米材料中,如若将其转化应用为合成新型结构与材料的驱动力,这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材料的合成手段。该研究还揭示了应力诱导的异构化过程,包括原子的迁移,骨架重排,为表面化学合成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关结果发表于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文章的第一作者为Mykola Telychko、Jie Su、Aurelio Gallardo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Strain-induced isomerization in one-dimensional metal-organic chains

Mykola Telychko, Jie Su, Aurelio Gallardo, Yanwei Gu, Jesús I. Mendieta-Moreno, Dongchen Qi, Anton Tadich, Shaotang Song, Pin Lyu, Zhizhan Qiu, Hanyan Fang, Ming Joo Koh, Jishan Wu*, Pavel Jelínek*, Jiong Lu*

Angew. Chem. Int. Ed., 2019, DOI: 10.1002/anie.201909074


导师介绍

吕炯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65871

吴继善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391


(本稿件来自Wiley


0
相关文章
相关留言
写留言...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米格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