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栋梁,铸就大国之材!《大国之材》栏目聚焦材料界学术泰斗、行业领军人物,通过大型系列纪录片、系列丛书、视频访谈、媒体报道等多种形式,见证中国材料人奋勇拼搏、砥砺前行的成长轨迹,记录中国从材料大国向材料强国迈进的发展史。
《大国之材》分为《人物篇》、《企业篇》、《行业篇》等,包括《院长来了》、《对话》等子栏目,分别从不同视角记录充满智慧的材料人的故事。
新事物总是要有人尝试,这些吃第一口螃蟹的人不是疯子就是勇士。然而熬过了最寒冷的黑夜,能站在最耀眼的阳光下的,正是这群人。
亨达玻璃创始人刘成伟现在就在这个冰冷的寒冬中咬着牙关硬扛,不过,他看到了前方那丝透着光亮的云,他知道,阳光就在不远处了。
整顿了一下心绪,他准备冲刺了。
他的公司是山东第一家做钢化玻璃的民营企业,举目四望,平板玻璃产品附加值还很高,这还是个很吃香的行当。但在他触摸到第一块真空玻璃后,他的心思就变了,吃香的行当对他的吸引力一下子降到了零。似是着魔般,他把平板玻璃这块香饽饽扔掉,在一片不解的眼光中,将全部人力物力投入到真空玻璃上。
刘成伟也不知道自己是疯子还是勇士,但他誓要将真空玻璃产业化,成为全球真空玻璃行业的引领者。
刘成伟进入了冰冷的黑夜。从2000年开始,他不停地投入研发,持续到今天,近二十年时间。如今他已经年过半百,他离梦想越来越近,他坚信一步步朝前走,总有一天,真空玻璃会进入寻常百姓家。
“从天而降”的真空玻璃
真空玻璃,被称为玻璃中的贵族。它的“贵”体现在高技术门槛和优异的附加性能。
由于真空玻璃是在两层玻璃的中间形成真空,所以具有优越的隔热、保温、隔声、防结露性能,能耗仅为中空玻璃的1/3。
△ 真空玻璃
1892年,剑桥大学教授詹姆士•杜瓦,将双层玻璃容器两层玻璃胆壁都涂满银,然后把两层玻璃间的空气抽掉,形成真空,通过高真空消除绝大部分热量对流和传导,这就是最早的保温瓶。真空玻璃的灵感就来自保温瓶的原理。
1913年卓勒在其专利首次提出了真空玻璃的概念。
1993年,北京大学物理学的唐健正教授与悉尼大学应用物理系R·E·Collins教授合作的研究组借鉴前辈的实验数据,进一步改进工艺,发明了世界上首块1m×1m的平板真空玻璃样品。
1994年,日本板硝子株式会社(以下简称“板硝子”)看中了这项技术的前景,出手购买了悉尼大学的专利使用权,在1997年正式生产出真空玻璃产品。
看到日本行动迅速,唐健正教授暗自着急。为了使中国不错失发展真空玻璃的机遇,他将一块真空玻璃样品带回了中国青岛,通过当地政府,找到了一家当时做平板玻璃加工的民营企业,希望通过他们的工艺和样品,让真空玻璃在中国实现工业化。接下这项使命的企业就是亨达。
彼时,世界上能做出真空玻璃产品的厂家仅有3家。其中,日本的板硝子已经实现真空玻璃产品的工业化,但由于日本是地震多发国家,建筑安全标准的不同导致其真空玻璃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感应到大好机会的刘成伟立即组建攻关小组,进行真空玻璃产业化研发。
△ 中国真空玻璃产业化示范基地真空玻璃连续化生产线
但是,刘成伟自己没有料到,这一投入让他沉寂了十几年的时间。
着魔般的投入
为了尽早实现真空玻璃产业化,刘成伟开始业务聚焦,他似着了魔一般,把原有的业务都停掉,集中精力攻关真空玻璃产业化,一切工艺技术和专用设备都靠自主创新。为了寻求突破,亨达招进的研发人员最多的时候达到80多人。
△ 刘成伟与被动房之父菲斯特教授、被动房专家荣恩教授交流真空玻璃在被动式建筑上的应用
做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最难的是“熬”。第一块真空玻璃产品落地,耗费了刘成伟3年时间。做出了样品,如何进一步放大产能、提升合格率、降低成本是接下来的难关。刘成伟见招拆招,步步为营。
早期市场对真空玻璃不了解,接受度不高,再加上与平板玻璃、中空玻璃相比,真空玻璃生产成本、销售价格要高得多。因此,真空玻璃在市场几乎无立足之地。
这对于亨达而言,是个巨大的难题。这意味着停掉了其他业务的亨达没有了收入来源,而真空玻璃项目却只能像无底洞一样不断投入。无奈,刘伟超只能拿出前期的盈利所得和通过股权融资来支撑下去。期间,刘成伟也曾经想过找投资人,但是迎来的却是投资人的嘲讽,他们不屑地反问刘成伟,为什么国外都没有的技术你却在搞,为什么大型科研机构没有研究的你却在研究?
这两句话堵得刘成伟无言以对,只有心中坚信真空玻璃的美好未来这一信念在支撑他继续走下去。实际上,早期除了板硝子和亨达,国内还有一家国企也在做真空玻璃,但由于长期的投入而没有盈利,这家国企熬不住了,宣告破产。
看着“战友”轰然倒下,亨达依然硬扛着,刘成伟有些唏嘘,不过也感到高兴,真正意义上的竞争对手只剩下一个板硝子。
然而除了经济拮据,市场上相关的标准也是空白的,刘成伟又忙不迭地制定企业标准。经过摸索,亨达制定出一套标准。令他自豪的是,这套全钢化真空玻璃企业标准在2008年转为国家行业标准,后来成为世界首部真空玻璃行业标准。
十几年的努力,亨达也摸索出智能装备生产线并填补了国际领域的空白。技术和标准齐全了,真空玻璃产业化的条件已经成熟。
万事俱备,只盼东风,在玻璃行业干了40年,刘成伟知道,这场东风迟早会来。
“东风”带来的机遇
这场东风就是国家倡导的绿色建筑。2012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明确提出,到2020年,绿色建筑占新建建筑比重超过30%。
刘成伟很兴奋,真空玻璃的节能效果是构成绿色建筑必不可少的元素之一。真空玻璃的传热系数可做到0.6,寿命可达到30年;而中空玻璃的传热系数是1.8至2.0,寿命仅为10年左右。
有业内人士指出,目前我国建筑能耗已占到社会总能耗的近1/3,这其中门窗能耗又占建筑能耗的一半左右,而玻璃占到门窗约70%的面积,按照国家不断提高的建筑节能标准,我国每年节能玻璃的使用量至少在1亿平方米。
在2012年河北秦皇岛全国首个被动房示范项目上,亨达的真空玻璃在首次世界被动房应用,亨达的品牌至此一炮而红。
△ 中德合作被动房项目
刘成伟一直在等待市场对真空玻璃的改观,绿色建筑概念的推出,真空玻璃被写入了相关的文件和标准,节能的理念推广,市场开始正视并选择使用真空玻璃。
值得一提的是,亨达还发起了全球首届真空玻璃技术研讨会。“已经形成了世界真空玻璃看中国、中国真空玻璃看青岛的行业共识。”
△ 亨达技术工程师与Guardian真空玻璃专家探讨真空玻璃技术
“亨达被同行认为是唯一技术领先的钢化真空玻璃民族品牌,这意味着,亨达肩负起更重的使命。”刘成伟自豪地表示。
刘成伟表示亨达将代表中国民族品牌,从青岛走向国内外布局,近期多个城市的政府部门慕名前往招商。
亨达真空玻璃目前已经应用了50多个项目,供货量达到3、4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企业和科研机构也找上门合作,如玻璃行业巨头法国圣戈班公司、美国嘉迪安公司等向亨达伸出“橄榄枝”。
目前,束缚亨达的是产能仍未提上去,目前正在供货的仍靠中试线,在刘成伟的计划里,在今年扩建生产线,释放产能。
中试线往产业化的进程,同样还有日本的旭硝子与美国的嘉迪安,国内后起的两家企业也开始行动,刘成伟扩建产线的步伐显得较为迫切。
“目前,产量没起来,所以价格较高,另外真空玻璃生产环节比中空玻璃简单,可实现高自动化程度生产,因此真空玻璃未来价格还是很有魅力的。”刘成伟说。
除了绿色建筑,对于既有建筑可替代的“三玻两腔”,刘成伟的目光炯炯,未来真空玻璃还能走向轨道交通、家电等领域,其应用的想象力无穷。
图片来源:亨达玻璃
■ End ■
点击下方,看更多企业家采访
沃特新材 | 光华伟业 | 回天新材 | 碳元科技 | 同益股份 | 恒神股份 | 吉阳智能 | 中国复材 | 三宝新材 | 天齐锂业 | 杰事杰 | 正业科技 | 利德浆料 | 伽美信 | 驰宏光电 | 贵金属集团 | 宁德时代 | 日大化工 | 福纳新材 | 晋大纳米 | 沃尔德 | 京都龙泰 | 烨嘉集团 | 凯恩化学 | 博川智能 | 安泰科技 | 北建新材 | 天鉴碳材 | 百事达 | 东明化工 | 安品 | 东溢新材 | 有研新材 | 烯湾科技 | 金坤新材 | 华立股份 | 林立新能源 | 江阳磁材 | 博锐斯 | 长春高祥 | 全磊光电 | 隆芝耀 | 欧普特 | 道生天合 | 七维 | 朗亿 | 欣旺达 | 金恒晟 | 安泰超硬
-相关推荐-
我们采访的不少企业家已是新材料私董会会员!想要与业内人士交流管理经验,了解行业发展方向,为公司战略订制提供有效的支持?欢迎加入新材料私董会,与新材料行业商界、金融界翘楚进行面对面交流,一起解析企业困惑并探讨发展战略!
新材料私董会
新材料企业家/上市公司董事长/高管/投资机构合伙人/行业资深专家
高端圈层俱乐部
目前已有30+上市公司企业家加入
长按识别下方海报二维码,立即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