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确调控量子点表面配体,加速无机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界面电荷提取
时间:20/03/07

近十年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迅猛发展,其光电转化效率已由最初的3.8%提升至25.2%,但稳定性是阻碍其商业化的瓶颈之一。采用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作为吸光层显著改善了器件稳定性,但由于高纯CsPbBr3钙钛矿制备困难、界面电荷复合严重、吸光吸收范围窄等问题导致电池效率仍然较低。暨南大学唐群委团队围绕上述问题已成功开发出高纯度CsPbBr3钙钛矿薄膜的多步液相制备(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3787-3791; Angew. Chem. Int. Ed., 2018, 57, 5746-5749)、稀土离子掺杂提高晶粒尺寸(Adv. Energy Mater., 2018, 8, 1802346),无机Cu(Cr,M)O2空穴传输材料(Angew. Chem. Int. Ed., 2019, 58, 16147-16151)以及调控钙钛矿晶粒间压应力(Nano Energy, 2020, 67, 104286)等多项原创性技术,将该类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10.5%以上。

近日,暨南大学唐群委教授(点击查看介绍)团队针对界面电荷提取以及光谱吸收率低的问题,通过精准调控界面量子点材料的表面配体,提高了电池内部载流子的提取与传输速率,实现钙界面电荷损失的最小化;另外,通过引入荧光碳电极,增加了电池的吸光率,不仅将全无机CsPbBr3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光电转换效率提升至10.85%,获得了1.626 V开路电压,也保持了器件在高湿高温以及光照环境下的长期稳定性。相关论文发表于化学和材料领域顶级刊物Angewandte Chemie International Edition段加龙副教授为第一作者,唐群委教授为文章的唯一通讯作者。

图1. 量子点表面配体对电池性能的影响。(a)CuInS2/ZnS 量子点的TEM图。(b)CuInS2/ZnS 量子点的HR-TEM图。(c)CuInS2/ZnS 量子点修饰后电池器件的J-V曲线。(d)不同烷基酸配体的分子结构示意图。(e)界面电荷传输与链长的关系机理图。(f)不同电池器件的电容-电压曲线。(g)不同电池器件在暗光下的J-V曲线。

图2. 荧光碳电极对电池性能的影响。(a)、(b)LPP含量对电池性能的影响。(c)不同LPP含量的电池的IPCE曲线。(d)电池器件的稳态输出。(e)电池器件内部单分子复合和双分子复合的变化。(f)最佳电池的J-V曲线。

图3. 电池的稳定性能。电池在RH = 80%,T = 80 ℃以及光照下的稳定性。

原文(扫描或长按二维码,识别后直达原文页面,或点此查看原文):

Alkyl-Chain-Regulated Charge Transfer in Fluorescent Inorganic CsPbBr3 Perovskite Solar Cells

Jialong Duan, Yudi Wang, Xiya Yang, Qunwei Tang

Angew. Chem. Int. Ed., 2020, DOI: 10.1002/anie.202000199


导师介绍

唐群委

https://www.x-mol.com/university/faculty/49897


0
相关文章
相关留言
写留言...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米格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