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老王伯伯
握着泡满枸杞的保温杯、看着不断溃退的发际线,感觉自己还没有年轻怎么就老了。身体上的变化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来源于内心,源自于内心对未来的焦虑。一个不争的事实是,随着年龄向中年迈进,其焦虑确实不断加深,一方面是家庭的压力,一方面是职业的瓶颈;后辈人才济济,前方遥不可期,就是中年工程师们的最真实写照。
有一个师兄在大唐做射频工程师,随着年龄的增长,薪资的增长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年龄的增长了,甚至,已经很久都没增长了,考虑到通货膨胀,他觉得情况真是越来越糟糕。在这种结构稳定的大国企升职无望,只能跳槽试一试,但是真正开始找工作才发现,像大唐通信做的领域,找遍全国也就那么几家,圈子实在是不能更小,比来比去,还是只能待在原单位,对未来看不到一点方向……其实很多工程师都会有这样的感受,做技术做着做着总感觉快要做到头,总有一天,好像在不断重复着昨天的故事,无论现在还是未来都变得无比地单调,一眼看穿到底。于是乎,我的这位师兄得出了一个结论:做技术也就只能做到某个阶段,想要不断上升,还是要进入管理层。但是管理层真的就是工程师们通向未来的路吗?这位朋友的故事或许会给你泼一盆冷水。
曾经在一家军工企业工作,所在项目的项目经理就是另一个中年焦虑者,大家叫他“T哥”。因为外部原因导致项目迟迟没有进展,于是,每周领导会议,这位前辈就成了炮轰的对象,无论讨论哪个项目,最后老板都会各种表达对“T哥”的不满,什么能力不足、项目把控能力差、工作落实不到位、客户信息跟进速度慢等等,总之是“体无完肤”。短期还好,“T哥”还是各种打鸡血,让大家继续努力,时间久了,终于“T哥”也撑不住开始找工作了,看他每天忙忙碌碌,问他找工作的情况,“唉,一个项目经理,没有亮眼的项目经验,又在军工企业待久了,技术上跟不上时代,机会难寻啊!”后来,听说是开着车带着行李回了老家。所以呢,做到管理岗位就真的能够平步青云高枕无忧?不见得,仍然是一个弱肉强食,拼能力、拼耐力的环境,甚至竞争压力更大。走到这一步,似乎只有跳出“给别人打工”的环境,才能一显身手了。
技术做的厉害又有自己想法的,创业的可行性相对要高一些,公司一位技术大牛被任命为部门经理,因为技术厉害,所以还是主要负责公司的软件架构类的技术工作,可能人的野心和能力是成正比的,觉得部门经理的岗位还是不能施展自己的才华,于是乎,离职创业了。这里要认真的讲一下,可能因为舆论原因,许多人提到创业就是:天使、风投、ABCDE轮,然后上市圈钱,这些都是新闻里的故事,我身边更多是平平淡淡、波澜不惊……这位仁兄出去晃晃荡荡三年,创业也没有太大起色,长期处于不死不活的状态,出于什么考虑不得而知,只是突然有一天,他又突然回到了公司,回到了自己熟悉的岗位。
看着这些,总觉得工程师的中年危机似乎是一定的了,职业瓶颈、管理层压力、创业不成功,但是讲一些中肯的话,中年危机不远也不近。不远在于,如果长期执着于一条路,那么一定会有危机出现,因为大家都在走这条路,有分子就总会有分母,分数很小往往以为着分母太大;不近在于,如果从现在就开始留心,中年危机还是可以避得开的,有这么几点想法:除了不断精进自己的技术,一定要发掘和坚持技术外的一些技能或兴趣,并不是说在某天遇到瓶颈的时候就可以靠着别的手艺吃饭,关键在于培养一种思维,人长期的陷入某一类事情中,思维极容易固化,久而久之,对不熟悉的领域会呈现出近乎隔离的状态,结果就是圈子越来越小、路越走越窄,而培养不同的兴趣就在于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提高对周遭环境的敏感度,这也是能力的一部分;除此之外,通过工作也好、兴趣爱好也罢,结交一些真朋友,很多机会不会漂洋过海来找你,往往是这些身边的人带来一些不一样的机遇,很多人把这称为人脉,无可厚非,但是出发点绝不是为了寻找机遇而去刻意积累人脉,应该是一个很自然而然的过程,用真心交朋友,在无路可走的时候,“朋友多了就是路”,真心换真心即如此。所以,中年危机离我们有多远?不远也不近,未来的路其实已经在你的脚下。
与非网原创内容,未经允许,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