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7月12日电 7月10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王新泉和医学院张林琦两个课题组合作,在美国《细胞》杂志旗下的《细胞报告》(Cell Reports)发表题为”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刺突蛋白受体结合域与一株具有独特中和表位抗体的结构解析”( Structural definition of a unique neutralization epitope on the receptor-binding domain of MERS-CoV spike glycoprotei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解析了中东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MERS-CoV)抗体MERS-4与受体结合区域(Receptor Binding Domain, RBD)的结构,揭示了其独到的抗病毒机制。
MERS-4与RBD复合物结构
MERS-CoV是2012年在中东地区首先发现的一种新型冠状病毒,与2003年发现的严重急性呼吸道综合征冠状病毒(SARS-CoV)同属于β冠状病毒。MERS-CoV能够引发严重的人类呼吸系统疾病,其致死率高达36%,目前尚无针对该病毒的预防性疫苗和特效的治疗手段。从2012年至今,王新泉和张林琦两个课题组通力合作,在MERS-CoV相关的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的突出成果。两个课题组共同解析了MERS-CoV RBD与其受体的结构,共同分离和鉴定了高效抗MERS-CoV人源单克隆抗体, MERS-4和MERS-27,并协力对其中一个抗体(MERS-27)的表位以及中和机制进行研究。
此次报道的研究成果,是王新泉和张林琦两个课题组最新的合作产出。利用结构生物学学的方法,解析了RBD与高效单克隆抗体MERS-4复合物的晶体结构,揭示其独特的识别表位和中和作用机制。与已经报道的抗体比较,MERS-4并不是直接与受体竞争结合RBD发挥其中和作用,而是通过与RBD结合导致其中一段loop的构象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破坏了RBD与受体识别的关键区域,间接的行使其抗病毒功能。 此外,MERS-4独到的识别表位和中和机制使它能够与其它抗MERS-CoV抗体产生协同作用,提高抗病毒活性和广谱性,这为抗体药物研发提供了全新的选择。
该研究的通讯作者为生命科学学院王新泉教授和医学院张林琦教授,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张森燕、医学院博士生周盼盼和生命科学学院博士生王鹏飞为共同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等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www.cell.com/cell-reports/fulltext/S2211-1247(18)30951-3
相关论文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cr20139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rep13133
http://stm.sciencemag.org/content/6/234/234ra59.full
供稿:生命学院 编辑: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