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新闻网10月25日电(学生通讯员 魏博 凌淑珍 姜慧玲)10月17日下午在六教,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路易兹·奥斯特毕克(Luiz Oosterbeek)教授应邀做客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以“21世纪的人文学科:由反现代性走向知识的整合”为题作精彩演讲,为到场的100余名师生阐述了“知识的整合”的概念,并从中西对现代性理解的不同出发,阐释从反现代性走向知识整合的过程中人文学科发挥的独特作用。
路易兹·奥斯特毕克教授作演讲
奥斯特毕克首先简要阐述了现代性概念的含义及其带来的影响。他认为,西方所理解的现代性不同于东方,中国、印度等东方文明具有合而为一的文化传统,西方的文明传统则专注于解决眼前问题,技术手段和价值取向往往相互割裂。现代化给人类带来了很多进步和方便,但是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譬如技术至上、急功近利、劳动异化、怀疑主义、贫富不均、社会隔膜,历史虚无主义和文化相对主义等。
奥斯特毕克认为,正是现代化的手段,譬如数字化的工具和对书写工具的替代,某种程度上使我们失去了对知识的信仰,并瓦解了作为整体的真理,成为一个局限在专业领域而接受过度教育的人。过分重视技术类的专业、忽略技术的伦理维度,把教育归于培训、把大学当作市场、注重消费者的短期利益、并不关注批判性的知识基础等种种弊端显现。
奥斯特毕克认为,21世纪的现代性将呈现尊重差异,多元化恢复知识综合的进程,充分而批判地利用数字可能性、聚焦学科研究的综合方法和认识论等发展趋势。世界将日益成为“社会—生态”的整体。在人文学科的帮助下,人们不会掉入只注重短期问题的陷阱,并能运用中、长期的批判性思维来分析日常关注的问题,以在更广大的时空联系和因果关系中找出关键问题和解决途径。
在演讲结束后的互动环节,奥斯特毕克还就“数字时代儿童成长环境和网络社交的潜在风险”“文化民族性和多元化的关系”以及“如何在大学教育中融合科学和人文学科”等问题耐心解答了在场师生的提问。
本场讲座系清华大学新人文讲座系列之(十八)“哲学与发展”的第九讲,由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外文系曹莉教授主持并点评。
主讲人介绍:
路易兹·奥斯特毕克(Luiz Oosterbeek),国际哲学与人文科学理事会秘书长,葡萄牙托马尔理工学院教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文与文化整合景观管理”首席专家。研究领域:人类学、文化遗产、葡萄牙、非洲、南美地区的景观管理;发表300多篇论文、出版50多部专著。另外,他是欧洲、非洲、巴西和中国多所大学的特邀教授,葡萄牙科英布拉大学第四纪与地球科学中心学术带头人。
供稿: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编辑:华山 审核:襄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