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环保、轻量化近年来逐渐成为新材料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碳纤维具有强度大、密度低、耐腐蚀、耐高低温等特点。据业内人士介绍,碳纤维密度只有钢材的1/4,但是强度达到钢材的8至10倍,因此,在轻量化应用上,效果十分明显。
从碳纤维应用量来看,国际上碳纤维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航空航天、风电、体育用品和汽车。其中,风电的应用量增长最大,已经超过航空航天。据统计,碳纤维在风电的应用量大约为24000吨。中国复合材料学会秘书长张博明曾指出,碳纤维复合材料是风电降本增效的“绝配”。
江苏澳盛复合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简称,“澳盛科技”)作为全球最大的风电品牌维斯塔斯的碳纤维风机叶片供应商,今年将业务的重心放在风电领域。
澳盛科技
从碳纤维行业的“门外汉”,到实现碳纤维复合材料制品的研发和生产,并渗透到建筑加固、医疗产品、体育用品、电子产品、汽车等领域乃至成为维斯塔斯的供应商,澳盛科技在碳纤维领域摸着石子过河,形成了自己的特点。“为什么风电的产品我们做的非常快,那是源于我们积累在桥梁加固拉挤产品的工艺经验,复制到新的产品上面来。”澳盛科技技术总监严兵对新材料在线®表示。
摸着石头过河
早在2002年,成立初以纺织为主的澳盛科技还是碳纤维行业的“门外汉”。2007年,纺织行业竞争愈来愈激烈,“机缘巧合下,有人推荐碳纤维材料,碳纤维和织布在工艺上有着相通之处,于是我们开始布局碳纤维复合材料以实现转型升级。”严兵说。
转型的前六七年,对于摸着石头过河的澳盛科技来说无疑是一段艰难的岁月。碳纤维材料相关技术在当时并不成熟,甚至面临原料采购渠道空白的困境,在此情况下,澳盛科技转向寻找国外的碳纤维材料供应商,而当时国外碳纤维企业对国内供应设置了不少限制,碳纤维原料的采购之路困难重重。
此外,当时下游应用端对于碳纤维产品的认可度不高,而且在生产工艺和设备方面,缺乏成套的国产设备,导致前期转型之路举步维艰。
一切都是从无到有的积累过程。严兵举例道,早在十几年前企业并无通用的织布机,只能根据碳纤维的特点,对当时现有的织布机进行改造,以适应碳纤维材料的生产;工艺方面也是摸着石头过河,现在的风电叶片碳梁拉挤工艺,是澳盛科技根据转型前桥梁拉挤板材的经验复制而成。
在摸索的过程中,澳盛科技不断地积累并形成独有的特点。从最初的碳纤维织布开始,开发出预浸、拉挤、缠绕、模压等工艺,慢慢具备了开发良好性价比产品的能力。 “澳盛科技的发展过程其实是一步一个脚印积累起来的,我们每年都要配合不同的客户开发实际量产的产品。”
十年的时间,澳盛科技的触角伸展到了建筑加固、风电、医疗器械等领域,并在各个领已经累积了不少重量级的客户,如中铁、中交建、西门子、联影、迈瑞、风电巨头维斯塔斯等等。
碳纤维骨盆托板
“我们未来可能将配合下游客户,在不同地方成立新公司,打造成碳纤维复合材料行业领军企业。”严兵对新材料在线®描绘澳盛科技未来蓝图。
显然,澳盛科技雄心勃勃。
精心布局 发力增长单元
撑起澳盛科技雄心的,是其随市场而动的目光。
奥盛科技的产品逐渐应用于运动休闲、建筑加固、医疗器械、电子产品、汽车、风电、工业装备等领域。特别是应对这几年风电领域对碳纤维复合材料的快速增长,澳盛科技加大研发力量,在很短的时间开发出满足世界风电老大威斯塔斯苛刻要求的产品,并通过认证。
风电碳梁产品
在国际上,航空航天、风电、体育用品、汽车等领域应用量最大。其中,风电领域的应用量隐隐有超过航空航天领域,占据第一的阵势。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风电叶片的碳纤维使用量从2015年的800吨攀升到2018年的3000吨,“这几年碳纤维在风电领域的使用量还在增长。” 严兵说。
2016年,澳盛科技的碳纤维使用量1000多吨,风电领域的应用量约达800吨。根据严兵介绍,今年澳盛科技在风电领域的碳纤维用量将达2500吨到3000吨,如今已经布置数十条拉挤风电碳梁生产线。
风电叶片被纳入澳盛科技的增长单元,作为今年的生产侧重点。
玻纤风电叶片和碳纤维风电叶片的对比,减重十分明显,“碳纤维叶片减重近40%,但成本并没有很显著的上升。”严兵表示,风电叶片实现轻量化后,运输、安装、维护及后期发电的优势都十分明显,总体成本将大大降低。
3C电子产品同样被澳盛科技纳入增长单元。
碳纤维的轻量,成就了VAIO Pro这一目前世界上最轻的笔记本电脑。相比传统笔记本外壳,碳纤维笔记本外壳厚度可减少50%~60%,重量减轻10%~50%,值得一提的是还具有耐酸碱性和腐蚀性。
据Trendforce统计数据,2015年全球笔记本电脑出货量已达1.644亿台,囊括其他3C类产品对超薄化、轻量化的需求,未来超薄碳纤维复合材料的需求量是严兵看好的。
“明年澳盛科技的生产重点或许将放在电子产品。”严兵说。
在碳纤维复合材料板块,2018年,澳盛科技的销售额定下3个亿的目标。
攻难点 谋未来
“碳纤维在不同领域应用的推进,社会对其接纳度和认可度也随之提升。”严兵表示,磨合风电与电子领域的工艺其实也是是在为未来3到5年进军汽车领域铺路。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汽车销量为2800多万辆。严兵算了一笔账,如果一辆汽车使用5至10公斤的碳纤维复合材料,其使用量的空间将是巨大的。
“宝马的I3、I8以及 7系,碳纤维用量非常大。国内以前途为代表的车企在碳纤维复合材料的使用上也得到很大的突破,应用量也比较多。”
国内汽车碳纤维复合材料尚处于试水阶段。据业内人士分析,从2021年开始碳纤维复合材料逐步渗透,预计到2025年,碳纤维及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规模将超过万亿元。
成本下降是碳纤维复合材料实现商业化应用的必然出路!
目前国内碳纤维汽车部件量产的条件尚未成熟,工艺是业界亟待解决的难点。严兵表示,澳盛科技正在开发碳纤维汽车部件快速成型工艺,该工艺与传统的复合材料成型工艺有较大区别,难度较大。“目前我们在配合客户做前期的研究。生产线在规划当中,我们将整合其他的工艺转移到新产品的工艺上来。”
追逐未来,澳盛科技的每个环节都在“摩拳擦掌”,单以生产线来看,澳盛科技在不断注入新血液,提升智能化程度和自动化水平,“对于电子和汽车领域,它们的量很可能是一年几十万件起步的,所以对于设备的要求可能会带来全新的挑战。”
本文图片已获澳盛科技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