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建设系列报道】北工大的知识产权“协奏曲”
时间:18/04/08

编者按:2013 年6 月10 日,英国知名高等教育研究机构QS(Quacquarelli Symonds)发布最新亚洲大学排名榜:在所有入围的亚洲大学中,北京工业大学位居第126 名;在所有入围的中国内地大学中,北京工业大学位居第29 位。作为一所北京市属高校,能在强手如林的英国高等教育QS 排行榜上占据如此前列的位置,让很多教育人士及社会公众叹为观止。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在QS的排名不断攀升,尤其是进入“十二五”建设以来提升显著。学校紧密围绕建设“国际知名、有特色、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新发展战略目标,通过实施“人才强校、特色发展和开放办学”三大战略,增强办学实力和办学水平,使学校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十二五”建设系列报道》专题报道为您展示学校方方面面的建设成果。本期,就知识产权工作进行深度报道。

 

在北京工业大学老图书馆楼内,有一家不大的专利事务所。每天,事务所里都人来人往,很是热闹。很多北工大的老师都以为这是一家“校办企业”。实则不然,这其实是一家校外的知识产权代理公司,只不过“顾客群”以北工大的为主。

虽然“顾客群”规模不大,但并不意味着“生意”不好。几年下来,这家小小的专利事务所干得倒也是红红火火。

有时,事务所里的人也想知道,这座不大的校园里,究竟会产生多少新思路、新发明,而它们又是怎样得到激发与保护的呢?

抓申报:定政策树立导向

应该说,北京工业大学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我们就建立了专门的专利事务所。到90年代,我们又成立了专利管理科,乃至后来的知识产权办公室,应该说我们的知识产权工作是一直走在前面的。”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北京工业大学科技处处长石照耀这样总结道。

如果说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北工大的知识产权工作“走在前面”的话。那么近些年,该校的相关工作非但没有“掉队”,反而有了更多的领先。

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均实现了快速增长。根据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公布的数据,至2012年底,该校有效发明专利1049件,在全国千余所高校中排名20位;从1992年至2010年的十几年间,该校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039件,在国内高校高居第二。根据北京市知识产权局的统计,2011年该校授权专利603件,这一数字仅次于清华大学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京内高校中名列第三。

作为一所地方高校,北京工业大学取得如此成绩的诀窍在哪里?在回答这一问题时,石照耀重点强调了“政策”二字:“我们需要拟定合适的政策,为师生设定正确的导向。”

比如,为了激发师生申报发明专利的热情,北工大规定,对校内师生的专利申请实行全额资助,每年学校为此要花费400余万元;再比如,为了规范师生在申请专利中的行为,减少不必要的麻烦,北工大加强了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建设,完善了整体的管理流程,从而让师生的专利申请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值得一提的是,北工大结合自身的学科特点,还特别规定在教师评定职称、任务考核,以及学生毕业考核中,一项发明专利可以等同于一篇SCI论文。

“作为一所工科特征明显,且与地方联系紧密的高校,我们的某些学科并不适合单纯用SCI评定研究工作的优劣。引入发明专利后,既可以提升老师们的科研热情,也可以使我们的评价体系更趋合理,这也算是‘一箭双雕’。”采访中,该校科技处副处长刘伟这样说。

提质量:多渠道解决问题

在北京工业大学,一提到发明专利,“曹万林”这个名字便不能不被提及。近几年来,这位建工学院的教授仅作为第一发明人就申请专利100余项,根据专利搜索引擎SooPAT查询,曹万林在建筑类的专利数名列全国第四。

在一次接受校内媒体采访时,这位“专利达人”对于年轻教师申请知识产权提出了这样的建议:“一定要结合教学和科研,重视工程和实践,重视知识产权。”

换言之,在曹万林眼中,发明专利是需要保证一点“质量”的,而这也是校方在考虑的一个问题。

“如果说抓申报是我们工作基础的话,那么提质量就是我们目前工作的重点。”采访中,石照耀表示,如何在确保数量的基础上加强专利申报质量把控,是他们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在这方面,他们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例如加大对于发明专利的奖励力度,取消对于实用新型专利的申请资助,鼓励海外专利申请和专利合同协议(PCT)申请等。

也正是在多项措施的共同努力下,2013年北工大的新申请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已经占到了总专利申请数量的90%以上。截至今年6月,该校共申请海外专利22项,申请专利合同协定15项。2004年以来,该校共在全国发明博览会上获得金奖22项、银奖16项。

促转化:护热情效果明显

当然,无论是发明成果还是专利申请,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应用,提升实际生产率。于是,知识产权的转化也就成为了在高校发明中绕不开的一个问题。

“对于公立高校而言,专利技术的转化其实有着更深的意义。”采访中,石照耀说,因为公立高校的日常开销来自于全体国民。“我们的专利是花纳税人的钱获得的,如果不能投入应用,这便是国家的损失。”

也正因如此,北工大一直以来都极力推进专利成果的转化。“举个简单的例子,有些小的专利如果企业真正需要的话,我们甚至可以免费转让,这样的事情也真的发生过。”石照耀说。

在“钱”的问题上,北工大不仅对于企业展示了足够的诚意,对于学校的教师,该校也体现了足够的关心与照顾。

比如,根据一般的惯例,教师的专利技术转让费是需要由学校、院系和个人进行分配的,在美国,三者的比例一般是1:1:1,国内高校中,科研人员获得的比重更少。而北工大则规定,教师及其研究团队可以获得转让金的八成,这一比例在国内十分罕见。此外,为鼓励科研人员在高技术领域的转让热情,北工大还规定千万元以上的横向项目中,学校减免管理费至1%。

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

2012年初,北京知识产权工作会在京举行。作为京内高校的唯一代表,北京工业大学副校长张爱林在发言中透露,2011年度北工大知识产权转化金额首次突破2000万元。

也是在2011年,该校激光学院教授王智勇研究团队一次性将48项专利转让,合同金额1160万元。转让方投资1.2亿元,已在北京建立研发生产基地。同年,该校教授马重芳也签订了价值990万元的专利转让协议。

“应该说,两年前的成绩,只是近年来北京工业大学科技成果转让工作的一个缩影。我们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能真正让科技进步服务生产生活,这才是我们工作的最终目的。”石照耀说。

 

《中国科学报》 (2013-11-14 第6版 动态)

0
相关文章
相关留言
写留言...
微信公众号
长按二维码关注"米格实验室"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