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外专局和教育部正式公布了2018年度地方高校“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即“111计划”)立项名单,全国共有25所地方高校获批。 我校“先进显微学与跨尺度材料创新引智基地”进入立项名单。该计划依托我校固体所、材料学院和环能学院进行建设,基地负责人为韩晓东教授。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建设“111基地”是促进和深化国际合作的重要举措,该举措对于融合国际创新性人才,汇集国际领域一流的专家学者,培育国际化人才,推动国际化领域前沿科学问题研究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北京市为基地每年核销经费20万元,根据我校《北京工业大学学科创新引智基地建设管理办法》(工大发〔2018〕6号),学校为每个获批的“111基地”每年配套支持经费80万元。
“先进显微学与跨尺度材料创新引智基地”以发展电子显微学理论和技术为核心,以研制高性能结构和功能材料为两翼,目标为把基地打造成为国际前沿的具有国际特色电子显微学研究中心,推动建设国际领域前沿的结构材料与能源环境材料研发高地,推动、支撑学校相关学科进入“双一流学科”建设行列。该基地拟引进2名海外学术大师,2名海外领军人才及24名海外学术骨干。在未来建设发展过程中,该基地将以承担国际前沿重大科研项目为任务,以获得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科学创新成果为目标,力争在显微力学领域、材料学领域达到国际一流的学术影响力。不仅汇聚国际顶级创新人才,更会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领军人才,同时执行国际化运行机制及学术评价体系及一流的国际化实验室管理体系。
近年来,北工大的外专引智工作不断发展。学校目前正处于“十三五”建设的攻坚时期,需要以“111基地”这样国家级、国际化平台汇聚高端专家,促进学校一流学科的建设,进而带动学校整体发展。此次“111基地”的成功获批是学校在国际化进程中前进的一大步,学校“双一流”发展建设过程中的重大成绩,势必促进学校引智工作全面深入发展。
“高等学校学科创新引智计划”(简称“111计划”)旨在推进中国高等学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进程,该项目从2006年起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外国专家局联合实施,瞄准国际学科发展前沿,以国家重点学科为基础,从世界范围排名前100位的著名大学及研究机构的优势学科队伍中,引进、汇聚1000余名优秀人才,形成高水平的研究队伍,建设100个左右世界一流的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每一个“111计划”引智基地的建设周期为5年,每年度支持经费不低于180万元。该项目原遴选范围为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民委、国务院侨办、中科院等所属“211工程”和“985工程”的中央部属高校,2016年首次面向地方高等院校开放,共有15所地方高校入选,2017年共有21所地方高校入选111计划。
2011年,我校聂祚仁院士负责的“生态环境材料与技术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成为“111基地”的首批试点基地。2016年,“111基地”全面向地方高校开放申报。我校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彭永臻院士主持申报的“京津冀区域环境污染控制创新引智基地”正式获批,成为北京地方高校首个“111基地”。